开车到高速路上开远光灯还是近光灯
黄长春
4.9
/ 已服务车主
3489
擅长:
凯迪拉克 别克 雪佛兰
向我咨询
1开车到高速公路开远光灯或近光灯是合理的。“远光灯”是多层次道路的主要照明——包括高速公路内容的概述。3360远近光束照射距离两秒定律概念分析。从远光灯看各级道路安全话题的讨论方向似乎有误导性。核心问...
1开车到高速公路开远光灯或近光灯是合理的。“远光灯”是多层次道路的主要照明——包括高速公路内容的概述。3360远近光束照射距离两秒定律概念分析。从远光灯看各级道路安全话题的讨论方向似乎有误导性。核心问题集中在不文明使用远光灯对其他车辆的影响,远光灯逐渐被一些不知道为什么的用户妖魔化。但是,存在必须合理,存在必须有它的功能场景!远光灯的实用价值极高。对于长途通勤为主的汽车用户来说,远光灯是安全驾驶的保障。不要误导新手司机。“近光灯”的照射距离很短。无论是带透镜罩的一体式大灯,还是不带透镜的分体式近光灯,其离地距离都只能覆盖车前40米左右的范围。而且很多用户会把大灯角度调得比较低,近光灯实际上只有30多米的照射距离。另外,问题是大部分车辆的近光灯都被襟翼挡住了。从侧面看,近光灯实际上是以一个倾斜角照射的。而道路两侧的标志一般都比较高,也就是说在缺乏道路照明条件的路段上,近光标志很难识别,容易导致危险道路错误出口或者没有警示标志。“远光灯”的照射距离很远。各类大灯远光覆盖长度可超过100米,高标准组装可达150米左右,是理想的安全照射距离。而且,即使远光灯被透镜聚焦,实际光束也能有效漫射光线,或者说照明宽度足以覆盖最宽道路的右侧标志和两侧道路护栏的反光标志。只有使用远光灯才能有效观察路况,那么如何使用才不会连累其他车辆,保证行车安全呢?第二定律,安全距离首先,你必须保证自己车辆的安全。如果连车辆都控制不好,就不可能提高整体的交通安全。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控制车距,也就是理解“两秒定律”的概念。在行驶过程中,从发现前方道路障碍物到准备刹车,再到有效减速,一般需要【2秒】。白天开车的反应速度会快一些,但是晚上开车往往会慢一些。交替驾驶时,不管驾龄是三两年还是二三十岁的司机,实际标准基本一致。问题来了。高速公路上的通勤速度假设为120km/h,近光灯有什么问题?车速120km /h,车速33.33 m/s的车辆实际制动距离在50 m左右,新车上市后会进行100-0制动距离测试,测试结果基本在40 m左右,但这是在轮胎摩擦力最好,路面没有损坏的前提下得出的结果。其实路面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轮胎状况也不会一直处于理想状态。车轮的滚动摩擦系数会降低20%~30%,所以理想的制动距离标准只有50米左右。两秒定律决定了从反应开始到有效制动需要1~2秒,所以反应过程会带动33.33-66.66米的距离。近光照射距离按40米计算。如果前车尾灯损坏或者灯不亮,反应时结果基本会直接撞上吗?这就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是否应该使用近光灯答案。可以这么说,要想安全驾驶,可以重点关注远光灯!安全距离建议:高速 150m,国道 80m,综合操作和反应过程中的行驶距离,多余制动距离。高速公路夜间行车安全距离应基本等于或大于远光灯照射距离。国道最高限速80 km/h,每秒行驶距离22.22米。好在低速时有效刹车距离会更短,留8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就够了。当然,远光灯是要用来照明的,那么怎样才能在不影响前车的情况下使用远光灯呢?有一个 在无道路照明的路段行驶时,不得使用远光灯;因为前车后视镜会反光,严重影响前车对路况的识别。这是对第58条的解释。(遇到远光灯后车跟进,可以减速让其超车,然后提醒远光灯前车知道如何正常使用灯光。)超车时需要切换远近灯或鸣笛,最好在夜间同时操作;超车时可以切换到近光,超车后立即切换到远光灯。这是正确的操作方式,也是对第48条的解释。至于过往的车,当然要切换到近光灯,不然两车都认不出路况;根据第47条,需要在150m的距离切换到近光灯。其实远光灯在行驶的时候,在对方来车的一瞬间切换是对的。开会时,可开关远近光灯1~2次,准确确认前方路况;但切换频率不能太快,否则会被认为是“挑衅”。但如果对方车不切换近光灯,可以用一组标准闪灯提醒两次。(会后改用远光灯)总结:近光灯的主要适用场景是城市道路,即以路灯为辅助照明的道路。这时候的近光灯其实就是一个辅助灯,起到识别其他车辆和行人的作用。只有在斑马线或非机动车道的路口行走时,才需要短时间切换远光灯进行观察。国道、高速公路必须开远光灯。在无灯路段,道路拐角的判断、高度限制、路标的识别都是依靠路标对光线的反射。所以只有远光灯才能被有效识别,这就是远光灯的价值。2开车时如何判断车周围的距离其实比较简单,主要是平时多练习后的开发经验。对于双方没有距离感的,新手比较多,尤其是刚拿到驾照的。左右距离最重要,判断依据比较简单。当你的左前挡风玻璃与a柱的交点与路面上的线重合时,说明你的车距离左侧线约60。当灯与道路路线重合时,表示胎压线。这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压实线很重要。也就是有些路是限宽的,宽2.5米左右,有些路直接限2.2米。一般轿车或SUV的车身宽度在1.6-1.8米左右,两侧后视镜达到2.2米左右。通过2.5米宽的路口没有问题。但如果速度再快一些,一些新手司机就会失去距离感。过路口的时候见过司机擦车门。更有甚者,车轮被撞倒,路墩干涸.左右距离相对容易把握,前后距离相对困难,尤其是通过后视镜看后面的时候。距离感相对来说比较难把握,现在借助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使没有这些东西,倒车的时候也可以回头看看后面。越慢越好。如果有必要,可以停下来看看后面的远方。前方距离主要是跟车或者转弯的时候,因为车头长的车视线不好,如果是面包车的话可能更容易。看到前后灯重叠时,距离在2m左右,前后轮重叠时,距离在5m左右。平时开车主要是掌握左右距离的防压线,防止前后距离追尾,防止倒车距离刮蹭。如果你小心驾驶,经过3个月的练习,你可以变得非常熟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扭力梁后悬架和多连杆独立悬架哪个好
1扭力梁后悬架和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哪个好?扭力梁悬架是一种中间连接的非独立悬架。使用非独立悬架的汽车两个同轴的车轮之间还有连接,这样汽车的车轮会有运动干涉的现象,所以非独立悬架的舒适性不如独立悬架。独立悬架中间没有连接,使用独立悬架的汽车两个
罗伟鹰
汽修字典
多连杆跟扭力梁区别
1多连杆式和扭力梁式的区别多连杆式悬架是独立悬架,扭力梁式悬架是非独立悬架。独立悬架每侧的车轮通过弹性悬架系统单独悬挂在车架或车身下,非独立悬架的车身不直接与轮胎连接。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由连杆、减震器和阻尼弹簧组成。这种悬挂比普通悬挂使用更多
黄长春
汽修字典
扭力梁非独立悬挂和五连杆独立悬挂哪个好?
如果是私家用车独立悬挂要比非独立悬挂要舒适。 独立悬挂的优势就是舒适,比如走坑洼不平路面前面都是独立悬挂左右摇摆,后面也是独立悬挂也会左右摇摆,可以一个高一个低幅度非常大,非独立悬挂也有幅度,但是幅度很小,有坑洼不平路面比较硬,后面会一起高
黄长春
专家讲堂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好还是扭力梁好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由连杆、减震器和阻尼弹簧组成。它比普通悬架有更多的连杆。传统上,具有四个或更多连杆的悬架称为多连杆悬架。扭转式非独立悬架是通过一个扭转梁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从而减少车辆的晃动,保持车辆的稳定。非独立悬架车轮安装在扭力梁
何永经
故障维修
后悬挂是扭力梁的好还是多连杆的好
扭力梁和多连杆式的很大区别是,多连杆式后悬架基本上是独立悬架,也就是两个后轮互不影响。顾名思义,扭力梁用一根横梁连接两个后轮,所以也是非独立悬架。在我看来,多联更好。家用和快速跑都适合,尤其是山路。机械结构方面,扭力梁理论上基本比多连杆节省
张雄
汽车保养
后悬挂多连杆好还是扭矩梁的好
多连杆式悬架的优势大于扭力梁。虽然扭力梁的保养成本低,但我认为为了保养成本而放弃舒适性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当然扭力梁整体价格确实便宜,但是如果价格一样,我肯定会选择多联。扭力梁和多连杆式是两种不同的悬架系统,多连杆式是独立悬架系统,而扭力梁是
汽车保养
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e型多连杆独立悬架和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
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e型多连杆独立悬架和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是汽车工业中常见的三种悬架结构。这三种悬架结构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厂商在选择悬架结构时需要遵循规定、基于车辆类型和应用场景等多方面考虑。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是最常用的悬架结构之一。它
祝恒磊
汽车知识
扭力梁式独立悬架和多连杆独立悬架区别
1扭力梁独立悬架和多连杆式独立悬架的区别多连杆式独立悬架和扭力梁后悬架的区别如下:1。连杆数量不同,扭力梁后悬架是非独立悬架。一根横梁连接左右车轮,意味着一个车轮的跳动会影响另一个车轮,影响舒适性和操控性。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源于双A臂的多连
祝恒磊
汽修字典
扭力梁式后悬架和多连杆独立悬架哪个好
石庆群
4.8
/ 已服务车主
7177
擅长:
点击咨询TA
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挂和多连杆式悬挂的哪个好
张永君
5.0
/ 已服务车主
4633
擅长:
点击咨询TA
H型扭力梁式悬架和多连杆独立悬架哪个好呢
郑兵
5.0
/ 已服务车主
2535
擅长:
点击咨询TA
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和多连杆独立悬架哪个好
张森川
5.0
/ 已服务车主
2084
擅长:
点击咨询TA
汽车后悬挂是扭力梁和多连杆哪个结实。
宁文超
5.0
/ 已服务车主
2887
擅长:
点击咨询TA
双连杆悬挂和扭力梁悬挂哪个耐用
李进春
5.0
/ 已服务车主
101245
擅长:
点击咨询TA
多连杆独立悬和 后扭杆梁+瓦特连杆非独立悬架哪个好些
陈楠
5.0
/ 已服务车主
2458
擅长:
点击咨询TA
多连杆独立悬架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哪个好
王志永
5.0
/ 已服务车主
2088
擅长:
点击咨询TA
Copyright©2005-2023 汽车大师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10411号
扫码加好友咨询
微信扫码前往小程序咨询,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