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和“是因为”的病句矛盾
文章标题:大学了还搞不明白“之所以”和“是因为”的病句矛盾(明白了)
文章内容:之所以是因为不算病句吧 就是普通因果关系 之所以……的原因是病句 句式杂糅之所以是因为不算病句吧 就是普通因果关系 之所以……的原因是病句 句式杂糅西景樱和:
文章标题:伤口迟迟长不好?多数是这三点原因 - 澎湃新闻
文章内容:▼本文作者▼许多伤口迟迟不愈合,学术上称为“迁延不愈”,这样的伤口叫做“难愈性创面”或者“慢性创面”。比如低温烫伤、糖尿病足、褥疮、下肢静脉溃疡、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都属于这类问题。很多病友把伤口不愈合的原因归结于受伤早期碰了水,或者没有足够重视。其实,这些都是次要原因,伤口迁延不愈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前一篇内容向大家介绍了伤口长不好的“内忧”,这一篇主要是介绍“外患”。外患创面感染加重长辈经常会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小病要积极治疗,拖久了,变成慢性病,就难治了。”比如肺部疾病,要是长时间不能根治,一直咳、痰、喘,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老慢支,肺脏的细胞都纤维化了,要想根治就难了。伤口也是一样的,拖久了,成了慢性创面,创面的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细菌就会在这个温暖的小窝里不断繁殖。所以,创面的愈合最好速战速决,主席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不能短时间内主动出击,打服细菌,结束战斗,就有可能后患无穷。具体来说,导致创面感染的原因有三点:创面深部细菌难以清除创面长时间不愈合,就会越来越厚实,也就是肉芽组织越来越多,凸起高出周围皮肤。这种生理机制本身是为了填充伤口,但同时也会造成细菌在里面囤积。举个例子来说:桌子上的脏东西很容易用抹布清除,地毯里的灰尘就很难弄出来,这是因为地毯是三维结构,有些灰尘在地毯深部,很难清理出来。细菌逐渐熟悉创面环境,筛选出耐药菌在扫黑除恶的斗争中,我们发现,那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黑恶势力往往比较难以连根拔除;那些一时兴起、单打独斗式的作案是很容易被正义的铁拳击碎的。细菌也是一样,在创面上时间久了,对环境就慢慢适应了,对免疫系统的战术也慢慢了解。细菌一代一代繁殖的速度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迭代几万次,总能变异出一个施瓦辛格细菌,特别强悍。以后创面上的细菌都是它的后代,就更难清除干净了。免疫细胞趋化减少,局部抗感染能力差细菌会逐渐适应环境,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逐渐习惯细菌的存在。就和打战一样,如果一个地方久攻不下,士气肯定会低迷。像朝鲜和韩国,实际上目前依然是处于战争状态下,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习惯这种和平的氛围了,要想再打起来,除非发生很大的特殊事件。上面的内忧外患都是大的方向,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影响创面愈合的具体因素,供各位朋友对照,采取相应的措施。01感染感染就是局部细菌的含量过高,超过:
文章标题:总是莫名不开心,你不是情绪化,只是“情绪颗粒度”太低_澎湃...
文章内容:总是莫名不开心,你不是情绪化,只是“情绪颗粒度”太低2024-04-25 11:2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字号原创 KY KnowYourself成年人,并不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情绪。这背后固然有含蓄内敛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你有没有感觉到,有时候自己其实很想说出口,却不知该如何形容和描述——内心堆满了负面情绪,觉得糟糕透顶,但又无法用言语说出它具体是种什么感觉,只能以一句「我好烦」「我太难了」笼统概括。有时候快要被疲惫和难过压垮,也不知道能找谁倾诉。不是翻遍通讯录找不到那个人,而是我自己好像也搞不清自己的真实感受,又怎么让对方明白我的困境。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状态:情绪粒度低“情绪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是 Feldman Barrett 于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对情绪的分辨率。情绪颗粒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管理和应对情绪的能力。情绪颗粒度低,遇到负面情绪不能清晰识别和定义,就像没有出口的迷宫,深陷其中仿佛被迷雾笼罩,难以脱身。而情绪颗粒度高,则意味着我们能分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拥有了迷宫的地图,也就能更好地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又如何提高情绪粒度,跟情绪和平相处?情绪颗粒度:识别出不同情绪的能力我们通常有个误解,以为情绪是一团模糊而抽象的东西。其实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绪,都能够精准地在大脑中拥有对应的位置。Tiffany Watt Smith说,我们甚至可以将情绪理解为一种完全客观的存在,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模糊和笼统 (Dahl, 2016)。同样一种情绪,不同情绪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在 9·11 恐怖袭击之后(Kashdan & McKnight, 2015),有的人会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悲伤……紧接着则是愤怒,因为对于这种悲伤,我们竟然无能为力。”有些人则会说:“我感到一股无法被确切描述的巨大情绪。也许是恐惧,也许是愤怒,也许是困惑。我只是感到非常非常糟糕,太糟糕了。”前一种就属于高情绪粒度,他们能够用具体的情绪词汇来描述自己所经历的感受。而在后一种低情绪粒度状态下,人们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只能用笼统的词汇来表达,比如“开心/不开心”。你:
文章标题:煮鸡蛋为什么有的容易剥皮,有的很难剥? - 头条问答
文章内容:您需要允许该网站执行 JavaScript:
文章标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有动力,怎么办?-虎嗅网
文章内容: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 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 Lachel,头图来自:《凪的新生活》剧照我写过许多关于行动和目标的文章。在这些文章的评论区,经常能看见这样的留言:可是,我就是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感觉提不起任何动力,怎么办呢?这么严重的朋友也许不多,但是,几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一定体验过同样的情绪:突然之间觉得一切都十分乏味,什么都不想干,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不由得问自己: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种对当下的抽离和“无意义感”,只是程度差别罢了。你可以把它叫做空虚,也可以叫做无聊。不知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日益变好,可选择的娱乐方式日益丰富,但我们的快乐却并没有变得更多,相反,而是变得越来越少了 —— 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觉得一切都那么乏味,令人昏昏欲睡……拿我自己来说:十几二十年前,我非常热衷于玩游戏,那时时间不多,从游戏里面却得到了许多快乐。而现在,时间更多了,也更自由了,反而没有动力去玩游戏了。不是说它们不好玩 —— 画面更精美了,战斗更激烈了,游戏性也更丰富,但就是始终提不起兴趣沉浸进去。买回来的新游戏,也一直束之高阁,静静积灰。我想,可能许多朋友也有同感:现在的影视剧能看的太少了,喜欢的音乐基本都停留在十年前,小说没意思,游戏不好玩,综艺很无脑,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垃圾信息……总而言之,对一切大众娱乐都感到非常无聊。那么,我们生活的乐趣究竟来自什么?在此之前,不妨让我们来深入聊聊“无聊”。一究竟什么是无聊?为什么我们会有“无聊”这种情绪?说到这个话题,很难不提这么一个经典实验:2014 年的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发现:与其让人们待在一个空房间里 15 分钟,什么也不做,他们宁愿电击自己,尽管后者会带来轻微的疼痛感。为什么会如此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天性,一定要时刻保持对环境的关注和觉察,从中发现威胁和机会。这是从远古遗传下来的本能。凡是不具备这个本能的个体,都无法将基因遗传下来。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大脑是始终需要将注意力投注在某些事物上面的。一旦它发现没有可以投注的对象,就会产生一个空洞—— 这对于大脑来说,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态的、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在外,就是无聊。换句话说:我们的注意力需要有一个投注的对象,才能保持兴奋和警觉;如果没有投注的对象,我们就会感到无聊。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寻找刺激,以保持兴奋和警觉;如果找不到刺激,我们就会感到无聊。这就是无聊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无聊呢?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学习新的技能、参加社交活动、阅读书籍等方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大脑有更多的刺激和兴奋点,从而减少无聊的产生。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我们的心态,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有趣的事情,从而减少无聊的产生。我们还可以通过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从而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兴奋度,从而减少无聊的产生。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应对无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