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汽车的浪潮与退潮
关键词:合资汽车、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技术、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 40 年:合资车的浪潮与退潮。1978 年,中国汽车工业向全球汽车企业发出邀请,希望它们能够来考察中国市场。不久后,时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汤姆斯·墨菲率队来华,虽然当时与通用的谈判无果,但汤姆斯·墨菲留下的 joint venture(合资经营)理念,却在几年后摆上了总设计师的案头。1982 年,合资经营被允许落地到轿车领域,两年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正式开张营业,开创了中国汽车对外开放合作的先河。同年 11 月,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正式成立。进入 90 年代,中国汽车工业迎来新一轮的合资爆发期,二汽与法国雪铁龙成立神龙汽车、广州与法国标致汽车达成协议、大众汽车的第二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成立、日系车企在中国最大的合资企业江西五十铃汽车公司在江西南昌成立和海峡两岸最大的汽车生产合资企业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带领着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车型产品、设计、质量工业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更让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与世界接轨。2001-2008 年,我国汽车产销平均每年跨越百万辆台阶,2009 年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销售国,同时取代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但销量主要贡献来源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历史转折发生在 2009 年,《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自主品牌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2010 年,东风日产和上汽通用五菱先后发布了「启辰」和「宝骏」,拉开中国汽车市场合资自主品牌的序幕。另一个被拉开的序幕,是同年试点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但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兴起伊始保持观望态度,一直到 2016 年,主流合资车企每年纳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车型都屈指可数。2018 年至今,伴随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得以登场,与此同时,此前高调的合资自主品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问题是,吃尽 40 年市场红利的合资车,还能不能继续留在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