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怎么判
骆守喜
4.9
/ 已服务车主
2207
擅长:
福特 林肯
向我咨询
1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如何判断?没有因交通事故和逃逸造成严重伤亡。肇事逃逸的司机应对事故负主要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行为人的处罚是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机动车驾驶证...
1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如何判断?没有因交通事故和逃逸造成严重伤亡。肇事逃逸的司机应对事故负主要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行为人的处罚是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机动车驾驶证扣12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在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时驾驶机动车的;(二)将机动车交给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的;(三)交通肇事致人轻伤,交通肇事后逃逸,不构成犯罪的;(四)机动车行驶速度超过规定速度50%的;(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六)违反交通管理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七)故意损坏、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堵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同时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处15日以下拘留。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处罚规定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这个规定是对交通肇事逃逸者的行政处分。他们会被吊销驾照,终身拿不到,不考虑他们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交通肇事逃逸造成轻伤如何处罚?(1)行为人撞人后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应当根据行为人不同的罪过形式定罪处罚。1.对于行为人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只要有证据充分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发生,即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的主客观条件的,应当按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2.车祸后,受害者的伤势极其严重,以至于生命垂危。即使肇事者及时施救,他的生命也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为了逃避罪责而驾车逃逸,而受害人最终确实已经死亡,笔者认为这种行为只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不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应当依照第二款定罪量刑,即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肇事者在一起交通事故后逃逸。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明知被害人受重伤,逃逸后可能死亡,却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被害人进行抢救,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采取放任态度,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与交通肇事罪,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罚。4.如果行为人故意将被害人移至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造成被害人死亡, 此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违反交通法规,造成他人死亡,再次构成完全的交通肇事罪。因为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过失犯罪,在客观方面是事故,所以两种事故的客体是相同的。理论上,这种情况在刑法上称为同种数罪。根据数罪理论和司法实践,同种数罪不应同时处罚,应当在本罪法定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2.肇事者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不顾他人安危,撞死他人。如果行为人此前的肇事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应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之前的事故只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行为人只会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3.造成交通事故后,行为人驾车逃逸,在逃逸过程中碰撞、碾压多人,致一人或多人死亡。在逃离的过程中,人们放任了另一种意外的发生。这种间接故意二次事故,应当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按照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这种认定的一个最明显的原因是,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以危险方法驾车撞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4.肇事者造成事故后,受害者受重伤。此时,行为人在明知被害人死亡可能性的情况下驾车逃逸,导致被害人死亡。之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引发事故,导致第二名被害人死亡。本案中,笔者认为行为人第一次肇事造成重伤等危害结果,交通肇事罪已经成立。后来被害人因逃逸死亡,故意杀人罪在此阶段成立。此时,行为人应两罪并罚。因为行为人对第二起事故有间接故意和过失,所以要分别处理。一是行为人第二次造成事故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当将前两罪的合并处罚结果与后面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合并计算。第二,如果行为人第二次造成事故的行为应是故意杀人罪或交通肇事罪,仍应按数罪并罚理论处罚。交通事故的责任赔偿交通事故的赔偿范围和标准如何确定?调解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上一年度统计数据。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按照下列原则对各方的全部损失进行调解: (一)当事人全责的,承担100%的赔偿责任;(二)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的,承担70%的赔偿责任;(3)当事人因相同原因负有责任的,承担50%的赔偿责任;(4)当事人因次要原因造成的,承担30%的赔偿责任。2019交通肇事逃逸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第九十二条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由逃逸的一方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毁灭、伪造现场或者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103010第十三条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对肇事逃逸事故 对于肇事逃逸行为,公安交警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八条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也可以处15日以下拘留。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理?【答案】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处理:(一)交通肇事后逃逸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也可以处15年以下拘留。(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且不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3)无证驾驶肇事逃逸致人轻伤如何判刑?【答案】无证驾驶肇事逃逸的处理: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机动车。(3)如果肇事者的车辆被扣留,肇事逃逸者将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因此民事赔偿是必然的。至于要不要负刑事责任,要根据后果来定。也就是说被害人是轻伤、重伤还是死亡。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相关问答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
1肇事逃逸致人轻伤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对于交通事故处罚的后果越来越重,我们应该勇于接受其发生的后果。那么,交通肇事逃逸造成的轻伤呢?肇事逃逸可以减轻处罚的情形有哪些?我相信你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问题。接下来
袁智斌
汽修字典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微伤怎么处罚
1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如何处罚法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轻伤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由逃逸的一方负全部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法律依据:《中
骆守喜
汽修字典
肇事逃逸致轻伤判刑么
1肇事逃逸致人轻伤被判刑?不构成犯罪,不判刑。肇事逃逸交通造成轻伤,但无重伤或死亡。肇事逃逸司机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但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对行为人的处罚是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15日以下拘留,机动车驾驶证扣12分。法律依据:《
冒志伟
汽修字典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
1肇事逃逸造成严重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它还对交通肇事逃逸造成的严重伤害负责。这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除刑事责任外,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边肖给大家带来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的相关内容。第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自首造成重伤是
罗伟鹰
汽修字典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伤残的应判什么罪
1.交通肇事逃逸致人伤残罪是什么?1.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
黄长春
汽修字典
交通肇事致人轻伤后逃逸构成犯罪吗
交通事故致人轻伤后逃逸是否构成犯罪?1.逃跑的前提是“逃避法律追究”,没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相反,将伤者送至医院后逃逸或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后逃逸,也应视为“交通事故后逃逸”。2.对于送人到医院的人来说,虽然已经尽
陈凯楠
汽修字典
肇事逃逸致人轻伤怎么赔偿
1肇事逃逸致轻伤如何赔偿?如果是轻伤及以下,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只是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根据其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另外,你要在医疗机构申请伤情鉴定,医院出具的治疗证明是对方赔偿的
赖顺慧
汽修字典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怎么处罚
1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如何处罚?涉嫌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至于赔偿多少,要看受害人的伤残等级。今天边肖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的情况。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如何处罚?1.交通事故和逃逸造成严重伤害。涉嫌交通
罗伟鹰
汽修字典
Copyright©2005-2023 汽车大师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10411号
扫码加好友咨询
微信扫码前往小程序咨询,体验更佳